在(高大上)很腻害的网络安全保卫局指导下,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和腾讯公司联合主办了一场互联网安全责任论坛。
一个报告:腾讯公司联合中山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数据传播实验室联合发布了《2017腾讯公司谣言治理报告》
根据2017年腾讯各平台处理的有效谣言文章中,可以看出健康与养生、奇闻趣事、食品安全类文章占比最大。
在食品安全类谣言中,塑料紫菜高居榜单首位。医疗健康类谣言中,癌症出现的频率最高。社会、科学及其他类谣言则紧跟社会热点话题,发布不实内容。
6、Facebook的“AI”失控,用人类不懂的语言对线、某地要飞机喷农药治白蛾,尽量少出门
在现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兼新闻宣传中心主任颜江瑛,深入浅出的举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谣言例子。
举例:肯德基六个翅膀鸡、顶花带刺的黄瓜用避孕药、大闸蟹上市的时候,大闸蟹注胶等谣言就会出现、塑料大米每年都会炒,跟受众接受信息特点有关系。
对涉食品药品谣言,受众往往选择性注意(谣言和一般信息先点击谣言)、选择性理解(对谣言宁可信其有)、选择性记忆(好的信息记不住,坏的东西记得住)
纵观近些年的视频药品谣言中,“激素”、“避孕药”、“酸碱性”、“转基因”等带有“科学性”的包装词频频出现,有很强的迷惑性和欺骗性,更容易让普通民众容易相信并传播。
“再不看就要被删了”、“揭露……内幕”、“胆战心惊,快转给你的家人看”等等都频繁出现在此类谣言的标题和正文中。
利用故事来切入谣言核心内容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增强了谣言文本的生动性,让食品药品谣言更加有血有肉、更贴近生活,也更能耸人听闻,这也是此类谣言叙事方式中非常特别、有效的手段。
例子:一个医生的角度,讲不要用退烧药,讲得有鼻子有眼,很容易迷惑受众。不排除有公司性产业化推手在炒作。
在梳理的食品药品谣言文本是发现,其中不少谣言都是复制或者转载了来自天涯、贴吧、博客等平台的谣言文章,大量的跨平台转载现象使得谣言的传播在网络空间和时间维度上也更加复杂,在背后的逻辑也正好揭示了为什么食品药品谣言屡禁不止、屡肃不清,当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了辟谣、澄清后,谣言往往会在另一个平台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面对如此密集的来势汹涌的谣言,我们很难什么都懂,总会有漏网之鱼击中了我们心中的痛点,但不要急,我们已经在科技的轨道上走了很远……